经历了冰火交加的2019年,2020年的高空车与国内绝大多数行业一样,迎来了一个彻骨寒冷的冬天。绝大多数的租赁商的全年营销计划全部打乱,在主动或被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在猜测着整个市场环境的未来走向。
在笔者看来,2020年走势,将不可避免的受租赁商、生产商和投资商三方面的角力。一方面,他们是行业内关系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互相掣肘的关系。租赁商和生产商将因为设备款和采购规模进行拉锯战,而全行业面对疫情所遭受的损失,则会促使投资商放弃盲目乐观,谨慎、全面评估后续几年的投资前景。无论向着哪个方向前行,2020年都必将写入高空车行业的发展史。
生存or死亡?现金流已经成为租赁商生存的命门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2020年高空车市场的剧本应该是几大龙头租赁商与背后的厂商力量结成不同的厂商联盟,依托价格战和网点战,龙头大型租赁商继续2019年在全国快速扩张的节奏。而中小租赁商与大型租赁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依赖价格、业务人脉、服务质量等不对称优势进行短兵相接。整个行业的生产、供应,将在残酷竞争中继续优胜劣汰。
对于中小租赁商来说,原本2020年的艰难局面就在预料之中,只有足够的差异化运营,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而这一场疫情的袭来,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使得原本就骑虎难下的中小业者,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高空车行业比起其他的工程机械行业不同,规模化、资本化运作是高空车行业的最大特点。以挖机为例,一个操作手投资买台挖机,就可以自己当老板开门做生意。尽管看起来一些通用剪刀车比起挖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来说单价低很多,但高空车玩家的起步资格就是几十台设备,稍成规模的起码要1-200台以上。除了采购、维修、保养设备本身,相关的场租、人员、以及其他业务相关成本决定了,这是一个重现金流、重运营的现代服务业。有了现金流,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生存or死亡?现金流已经成为租赁商生存的命门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2020年高空车市场的剧本应该是几大龙头租赁商与背后的厂商力量结成不同的厂商联盟,依托价格战和网点战,龙头大型租赁商继续2019年在全国快速扩张的节奏。而中小租赁商与大型租赁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依赖价格、业务人脉、服务质量等不对称优势进行短兵相接。整个行业的生产、供应,将在残酷竞争中继续优胜劣汰。
对于中小租赁商来说,原本2020年的艰难局面就在预料之中,只有足够的差异化运营,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而这一场疫情的袭来,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使得原本就骑虎难下的中小业者,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高空车行业比起其他的工程机械行业不同,规模化、资本化运作是高空车行业的最大特点。以挖机为例,一个操作手投资买台挖机,就可以自己当老板开门做生意。尽管看起来一些通用剪刀车比起挖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来说单价低很多,但高空车玩家的起步资格就是几十台设备,稍成规模的起码要1-200台以上。除了采购、维修、保养设备本身,相关的场租、人员、以及其他业务相关成本决定了,这是一个重现金流、重运营的现代服务业。有了现金流,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如今,恰恰是这个最重要的现金流,成了所有租赁商的心病。
以某小租赁商小王为例:公司拥有约600台高空车,2019年,每月收入在130-160万之间浮动。每个月的厂商分期和融资租赁100多万,人员成本20来万,场租杂费等10万左右,合计起来每个月固定支出一般也要在130万上下。
由于高空车行业与建筑业紧密联动的特殊性,小王在春节前一个月陆续收回了4——500万的租赁款。去掉给员工们补发工资和奖金的200万、物流、备件尾款4——50万,手中还有约200万资金的小王在同行中现金流还算上充裕,这原本让他对渡过2-4月的淡季很有信心。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小王的计划。随着事态的发展,小王逐渐开始寝食难安。一方面因为项目停工,员工隔离等原因,他整个2月份没有丝毫进账。另一方面,尽管设备厂商允诺推迟一个月的设备还款,但员工、场租等硬成本却未能减少。即便不算设备还款,小王每个月净流出依然高达4——50万元。
3月份即将到来,小王年前签约的几个项目何时复工依然遥遥无期。进账空空如也,但成本支出却岿然不动。2、3月份的员工、场租成本,再加上3月份的设备分期款项,小王手里的200万现金最多撑到4月初。下一步何去何从,已经成了小王最大的心病。
以某小租赁商小王为例:公司拥有约600台高空车,2019年,每月收入在130-160万之间浮动。每个月的厂商分期和融资租赁100多万,人员成本20来万,场租杂费等10万左右,合计起来每个月固定支出一般也要在130万上下。
由于高空车行业与建筑业紧密联动的特殊性,小王在春节前一个月陆续收回了4——500万的租赁款。去掉给员工们补发工资和奖金的200万、物流、备件尾款4——50万,手中还有约200万资金的小王在同行中现金流还算上充裕,这原本让他对渡过2-4月的淡季很有信心。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小王的计划。随着事态的发展,小王逐渐开始寝食难安。一方面因为项目停工,员工隔离等原因,他整个2月份没有丝毫进账。另一方面,尽管设备厂商允诺推迟一个月的设备还款,但员工、场租等硬成本却未能减少。即便不算设备还款,小王每个月净流出依然高达4——50万元。
3月份即将到来,小王年前签约的几个项目何时复工依然遥遥无期。进账空空如也,但成本支出却岿然不动。2、3月份的员工、场租成本,再加上3月份的设备分期款项,小王手里的200万现金最多撑到4月初。下一步何去何从,已经成了小王最大的心病。
进退两难,夹击中彷徨的高空车厂家
租赁商的生死,关乎着厂商的核心利益。为了让自己的销售客户们能挺过这个难关,鼎力、吉尼、JLG、徐工等多家厂商均给出了金融支持方案,基本为延长租赁商一个月的还款期。各家厂商愿意“拉客户一把”的态度值得鼓励,但对于成百上千个中小租赁商来说,只延长一个月还远远不够。
停工=0进账,这就是中小租赁商面前最简单的算术题。人员、场租等硬成本依然存在,如果再加上每月百万起步的设备还款,中小租赁商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租赁商的生死,关乎着厂商的核心利益。为了让自己的销售客户们能挺过这个难关,鼎力、吉尼、JLG、徐工等多家厂商均给出了金融支持方案,基本为延长租赁商一个月的还款期。各家厂商愿意“拉客户一把”的态度值得鼓励,但对于成百上千个中小租赁商来说,只延长一个月还远远不够。
停工=0进账,这就是中小租赁商面前最简单的算术题。人员、场租等硬成本依然存在,如果再加上每月百万起步的设备还款,中小租赁商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小王”们的日子不好过,而厂家同样面临着艰难抉择:此时如果逼着客户们还款,无异于“杀鸡取卵”。但现金流的困境,在部分厂家身上同样存在,一方面是亟待支付的零部件供货款,另一方面是大量设备应收款无法按时收回。失去了租赁商这个“吸金海绵”,整个高空车产业上的每一环都不可避免承压。
设备应收款无法到账还只是短期问题,市场需求不明朗才是厂家面临的长期问题。据多方面消息,国内较大的几家厂家,目前复工率基本在60%-80%,产能恢复不足50%。后续生产的安排,一方面靠全行业上下游的复工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看市场是否能够恢复2018年以来高增长的态势:去年一度扩张机队的几大租赁商,目前都不约而同地摁下了采购“暂停键”,遑论资金链异常紧张的中小租赁商。
目前来看,“应收账增多——产能削减——销售停滞”这一恶性循环已经初步显现出苗头,所有的高空车厂家应该像抗击疫情一样来严肃对待这个难题。对于在过去两年尝到了甜头的高空车厂家来说,考验内功的时候到了。此时此刻,谁能拿到更多的设备款,谁能更精准的安排生产、降低库存,就看各家的本事了。
前景存疑,举棋不定的资本力量
租赁商无所事事,厂家复工艰难,销售前景黯淡,所有的一切都昭示着外界投资前景存疑。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这次疫情,这轮从2018年开始的高空车行情正处在市场激烈竞争的高位,价格战和急速扩张的设备存量,正在合力改变中国工程机械业态,创造出全球第二(有望迅速成为第一)的高空车市场。在这背后,当然离不开市场本身的需求以及外来资本的强力刺激。
对于资本来说,高空车题材原本是工程机械领域近年来难得的炒作题材。笔者以前的文章曾经预测过,如果没有这场疫情,高空车行业毫无疑问将从诸侯杀伐的“春秋时代”走向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头部垄断将不可避免在未来两三年内形成,从而出现中国版的“联合租赁”。
然而此次疫情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资本所承受的压力将进一步放大:一方面,国家和各地财政在基建、工程领域的投资预算能够真正落实多少还是问号,外部需求是否能支撑高空车行业继续高歌猛进令人担心;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对于全国各行业的资本回报都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对于投资商来说,如何进一步避免失血,保持足够的回报率已成悬念:是变现离场还是加码搏一把?已成为投资人抛向天空的那枚硬币。
对于曾支持某大佬迅速扩张的背后资本来说,去年第四季度原行业霸主的全面反击已经造成了足够的心理威慑,而此次疫情又使得下一步市场行情更加不明朗。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达到投资方原本想要的目标和局面,已经无从得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主动权已经不在资本手中,疫情所造成的“黑天鹅”和持有大量授信的行业老玩家,随时都可以改变这场游戏的走向。而作为身在其中无法自拔的厂家来说,是跟着资本一起豪赌,还是加强风控,在时代浪潮中给自己套上一个救生圈,已经成了关系身家性命的选择题。